2020年已經過了一半,札幌終於也進入夏天。疫情不如預期因燠熱而終結,日本的防疫生活似乎還未到尾聲。(7/2 開始寫文時,東京107人確診,8/1 472)

在這百年一遇的瘟疫中,除了緊張、恐懼、沮喪等負面感受外,其實也是進行社會觀察的好機會。這篇文章,來分享在下這半年中對生活圈的觀察,以及各種複雜的感受抱怨。先說一下,畢竟自肅期間不好亂跑,觀察頻率大約是一週一次,不像上次胆振大地震那樣可以每天出去趴趴走,記錄無法太細緻。範圍也大概以札幌市中央區附近為主,無法代表整個北海道,當然也無法代表全日本。(也歡迎住日本其它地區的人來分享一下你們的生活)

 

我擅自將這北海道這半年的防疫生活分為五個時期 (後知後覺、突然緊張、輕忽大意、遍地開花、新北海道style)。從取名可以發現,在下真的充滿各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。

借用北海道知事的推特圖片說明 (圖中的「現在」指的是六月上旬)

03506F07-C4B3-42AC-BFB2-A3A0E346F98F.jpeg

一、後知後覺期 (二月中以前)

即便1/28公布了北海道首例病患(武漢旅客),藥妝店的口罩被年假時的中國旅客大爆買到缺貨,新聞媒體上卻沒有太多的關注。頂多看到中小學取消札幌雪祭戶外教學的,以及一些比較有sense的服務業會叫員工戴上口罩(比如寶格麗)。還好在下在診所實習,有稍微聽到口罩越來越難買、價格越來越高的風聲,所以陸續有購入小包裝的口罩,後來不至於落入無口罩可用的困窘。

 

二、突然緊張期 (二月中到三月初)

2/14 札幌出現第一例本土案例,來訪的台灣家人毅然決定改機票隔天飛回台灣。幾天之後,兩名雪祭的工作人員確診,結果發布記者會的現場居然沒人戴口罩,間接證明大家尚未發現這件事的嚴重性(驚)。

後來,北海道開始與本州的中央政府採取不同標準,大量檢查可疑的患者。當時本州還需要有武漢旅遊史才給檢驗,就算發燒很多天也可能求助無門。

2/28 北海道知事獨自宣布了北海道進入緊急事態,說願意負所有的政治責任。除了看到他的勇於承擔,也對比出安倍內閣所代表中央行事顢頇,感覺知事真的賭上政治生涯了。

這時,民眾才紛紛發現根本買不到口罩了,電視論壇節目還在說口罩沒有防疫效果,還有只是跟流感一樣的言論,只能覺得無力。(八成是為了淡化大家買不到口罩的反彈)

甚至出現為了製作口罩原料會不夠的謠言,引發衛生紙搶購潮。還好這個謠言之前在台灣媒體已經傳過一波並破解,我的心得是,即便是很先進的國家,人民在慌張時會做出的反應真的都差不多。還好在下人就算身在國外還是會關注台灣新聞,幫助我趨吉避凶。

而去麵包店時,發現麵包還是照原來的擺放方式任人夾,感覺好危險。決心一時半刻不吃麵包了。

而我也開始追蹤道這邊公布的數據(保健福祉部公布),這時還沒公布每天的檢驗人數,所以我要自己手動去算札幌和道各作了幾例,計算陽性率多少?是否有增加的趨勢?以便推敲北海道政府是不是真的有認真追查病例。

二月底,學校開始放假。

 

三、輕忽大意期 (三月下旬至四月初)

3/19 北海道解除了緊急事態(圖上的第一個谷),緊接著是三連休。悶了一整個冬天,好不容易雪融又解除警報,外出人潮明顯上升。我家也在三連休時跑去尚未有案例的二世谷玩。雖然我們都挑像泛舟、賞鳥等不太有人群的活動,找超少人的小雪場,入住房間附溫泉的飯店,晚餐選在房間吃,但老實說心中還是挺不安的。因為,雖然是診斷人數持續很低而解除緊急事態,但去看報表每天接受檢查的人數非常少(約在個位數),感覺不太能反映真實感染數字。因為我無法說服GO桑待在家,只能一起去確保各環節都有好好被注意到。

3/24 奧運終於確定延期,本州才開始積極檢驗。北海道這段期間真的是被害到了!一聽到這個消息,我和朋友苦笑說:「又要再聽パプリカ一年!(冏)」(パプリカ是每個幼稚園生朗朗上口的東奧主題曲),這是媽媽同溫層才了解的笑點。

工作方面,許多朋友的老公都改為在家工作,但老公的實驗可不能停,只好錯開大家到實驗室的時間。我也為老公的實驗室訂感控規則,但其它實驗室似乎都沒有這方面的對策,感覺心臟有夠大顆。

時間來到了四月一日,政府發表要配給每戶兩枚明顯尺寸很小的「布口罩」,俗稱『安倍口罩』。因為吐槽點太多,我至今沒在路上看過有人配戴,好幾個朋友表示會收藏起來當作歷史事件的紀念(希望會增值)。這段時間應該是口罩缺貨最厲害的時候,政府才會做了這麼荒唐的決定。

生活中也有一段插曲,我某天發現一位外國朋友帶著明顯有髒污的兒童用口罩,回家內心掙扎了半天,很能同感身處異地作為「情報弱者」的無助,決定割愛一包珍藏的口罩給她。她當下超級感動覺得是神聽到她的祈禱,我也很開心能幫助到人。沒想到,她隔幾天卻轉發了WHO譚賽德指控種族歧視的影片,雖然節錄的片段中沒提到台灣兩個字,下方還是有人直指這就是台灣人搞的鬼。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到「好心被雷親」,氣到全身發抖的moment (我大概是生活圈中對黑人最友善的人好嗎!) 。雖然她看我們在留言開戰,有解釋只是想傳遞不要種族歧視這個概念;但邏輯學不是說如果本身命題不正確,也是無法推論出正確的答案的嗎?完全不求證就相信片面之詞,真的讓人很無奈又生氣。 總之,我從這事件中反思了自己的世界觀,也算是有學到東西。世界很大,我們還需要更努力才能被看見。

Anyway,四月初幼稚園好不容易開學三四天,卻因為疫情爆發又開始休息了。

 

四、遍地開花期 (四月中到六月初)

由於北海道當時算是全日本比較積極檢驗的地方,很多人逃來避難或是尋求診斷。報表常常可以看到居住地在本州,有症狀後搭機回北海道的患者。也有人從本州跑來玩,確診後造成函館的飯店關閉。期間還有老人設施、癌症醫院爆發群聚感染,看了讓人很難受。

4/12 北海道重啟緊急事態,緊接著是全國緊急事態,患者迎向第二個高峰。五月初的黃金週,手機接到速報提醒大家不要出門,但看來是檔不住外地來的人潮ㄚㄚㄚ~第二波遍地開花後,札幌也成為主戰場。

在家隔離的生活真的很漫長,除了24小時育兒上的困擾(他太無聊引發一場小火災),常常會有許多無形的壓力。網路上的社團甚至會出現「自肅警察」,不准大家在旅遊社團po照片,麵包社團只能po自家手作而非店家的麵包,然後下面留言吵成一團 XD 反觀台灣的社團,大家會發起分享以前來北海道玩的照片,期許疫情過後再訪。比較下來,台灣人真的是很正向樂觀。

其中的小確幸,就是許多以前不能外帶的店家開始推出方案,我會買些外賣回家享用,趁機支持一下幾間台灣人開的餐廳。據說政府有參考去年的營業額,補償各家一筆還不錯的金額,可惜這段期間還是超多商店無法維持而倒閉。

總之,在大家的努力之下,5/8~5/19 都呈現個位數,5/25宣布全國解除緊急事態,北海道要迎向光明了嗎?! 

 

五、新北海道style (六月初~)

將近維持了半個月個位數病患, 北海道知事在6月1日宣布了『新北海道style』政策,內容有各種防疫建議,期望和此疾病和平共存的方法(然後高危險群自求多福)。之所以說是「建議」,因為其實日本從開始一來,並沒有像台灣一樣用法律規定大家的行為(比如不能寄口罩出國、居家檢疫亂跑要罰一百萬),沒有強制力。所有的防疫政策都是靠民眾配合,減少不急不要的外出而已,老實說讓人很不安。不過,這樣沒有強制封鎖經濟活動,但疫情暫時控制的不錯的成果,後來被政府拿來節目做成大外宣(而且還有朋友相信),真的看得很痛苦。

還是有零星的群聚感染(札幌小樽老人ktv),但在下期時已經對這些新聞有點無感了。

6/12 新診斷10人,就如上圖描繪的小波。接著就是7月薄野紅燈區群聚、8月初(約是四連休後兩週)上升,日本各處爆炸。不過,感覺方針不會再變,就是要努力取得經濟發展和防疫間的平衡,與病毒共存。

政府甚至開始推行『Go To Travel』,提供許多住宿優惠,鼓勵大家到處旅遊。一開始在各種疑慮下,有先禁止東京來的人使用此優惠,我家也趁機到道東畢業旅行。感覺政策會一直開放下去(應該不會再發布緊急事態),日本本土個案歸零之日,似乎遙遙無期。

 

【感想】

1. 沒有CDC(疾病管制中心):身為一個(前)感染科醫師,這是我第一個震驚的點。也許因為這個原因,許多感染政策沒有統一性,只能交由地方自行規劃。初期對於是否能檢驗PCR,也都是靠衛生保健所的認定(比如說沒有武漢旅遊史不給驗),整個錯失防疫先機。

2. 官僚治國:厚生勞動省(相當於台灣的衛服部)的官員皆非醫療背景出身,因此在鑽石公主號事件的處理上,才會沾沾自喜發了已經作人員分流的照片(根本只是演唱會程度的分流),結果貽笑大方。對了,厚生勞動省大臣在新內閣上任後還升官了!

3. 鄉愿的政策:有一段時間,從外國返日的民眾無法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回家。居然有新聞是沒家人接送的民眾用徒步回家!相較之下,台灣有規劃防疫計程車等等真的很貼心。此外,雖然有規定不能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,日本的14天居家檢疫作得很鬆散,海歸人士戴著口罩上超市也是沒問題的,不像台灣一樣有很重的罰則。其他民眾真的只能自求多福。

4. 發錢很快:不論是安倍口罩,或是每人十萬日幣補助,甚至是餐廳損失補助金,政府都是很阿莎力決定發放。這樣的效率,如果能來作更精緻的防疫政策,該有多好!

5. 很會想口號:在口罩已經缺貨,每天心中很焦慮的時候,政府推出了避免「三密」(密集、密接、密閉)。由於三和密的發音是相同的,諧音哏讓人非常驚豔。但同樣的,可以把這種好點子應用在實際政策上嗎?

6. 民眾政治淡漠:疫情開始前,就有醫療人員跟我說,日本政府對這種事都是很被動。後來也有朋友跟我抱怨日本都只用官僚治國,而非專業人士。不過,當我進一步詢問大家民眾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狀況時,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回「就沒辦法啊~」跟台灣人會想出來改變政治的想法真的差很多。朋友見面也幾乎不會討論政治,除非是一對一談話,剛好聊到才會發現其實對政府的作為是有反彈的。所以想要大罵日本政府時,只能找這邊的華僑朋友一起罵得過癮。

7. 少關注外國新聞:一月中後,在下就密切注意關於疫情的新聞,日本因為沒SARS經驗(現在想想搞不好也沒聽過),所以也不怪他們都沒警覺心。但二月初鑽石公主號事件後,大家似乎也沒太緊張,感覺這是本州的事,還不會蔓延到北海道。甚至到了WHO一連串奇怪的護航中國發言時,大家也沒太注意。譚德賽說台灣政府種族歧視的新聞,還是我告訴朋友他們才知道的。當然這和日本人沒甚麼關係(相對下非洲人就很愛轉發這則新聞),但我甚至懷疑一般民眾也不知道譚德賽是誰....

8. 重視心理健康:相對於防疫的消極,日本對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視。幼稚園停課後,電視節目馬上作了兒童心理照護「こころのケア」特輯,教家長如何減緩孩童焦慮,適時讓他們協助家裡事物等等。也很愛報導因為在家防疫而出現比較多夫婦爭吵及家暴事件。我想是因為日本真的是社會壓力很大的地方(所以網路上才會有很多自肅警察),因此它們特別關注這一塊。

9. 重視隱私:很難像台灣一樣進活動場所採實名制,每次去餐廳都很希望留聯絡資訊給他們,以備不實之需。像台灣還把居家檢疫者作GPS定位真的是不可能的事。鑽石公主號接待飯店人員的小孩,曾在學校被排擠霸凌,可能因為類似事件很常發生,日本人特別重視隱私。因為一被發現可能會遭遇到很殘忍的對待。

 

有句話說「想更認識一個人,就跟他一起去旅行」,而我說「想要更愛一片土地,就與他一起度過災難」。雖然我個人對日本政府有很多抱怨與不滿,也對日本民眾的政治冷感恨鐵不成鋼,但經過地震和這次疫情,我發覺自己是真心愛著北海到這片土地,真心希望它能變得更好。即便搬回台灣,在這兒的點滴一定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片段之一。

 

【後記】

我家本計畫在今年春天返台定居,因為疫情航空公司取消直航班機後,遲遲沒有復航的消息。原先以為夏季疫情減緩,沒想到卻是這樣的光景。在下只好在八月底先和兒子經東京返台,回到安全的故鄉。GO桑也在十月底與我們團圓 (其實也不算,因為要先分開住檢疫)。

這段日子,偶爾會收到日本的情報:10/1開放東京人利用「GO TO TRAVEL」,九月的四連休來了好多外地觀光客,札幌的案例一下增加許多。連北海道大學10月以來都有10名陽性個案了。每天10~20個新增各安都變成稀鬆平常的事(可能算是圖表上的穩定線,只是線有點高@@。(朋友說都不敢出去玩,儘量不外出和外食,又回到今年初春的緊張感。北海道十月初又開始變涼,接著又是漫長的冬天,真的很為大家擔心。

10/28看到日本確診個案已經破10萬的新聞,北海道也將警戒LEVEL由最低的一級移為二級,10/29北海道一日增加50人,真的感觸萬千,趕快把這篇脫稿好幾個月的文章完成。

 

註:

1. 北海道內最新感染趨勢

2. 道內每日新個案資訊

arrow
arrow

    Marcel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